编辑:原创2023-11-16 19:19:55浏览量:67850
所谓“围点打援”,就是围住一个城池或是一个集中点的敌人,并且以此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并对其进行打击,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不断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从而掌握战略全局的主动。这套战法一直以来都被兵家奉为经典,并且战争中屡试不爽。
纵观中国历史,出现了不少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例如李世民与王世充、窦建德之间奠定唐王朝一统天下基础的“洛阳虎牢之战”,以及险些改变宋金战事格局、避免“靖康之耻”的“太原保卫战”,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明末清初的辽东战场,也出现了一位极为善用围点打援战法的军事统帅, 他便是后金政权的第二任大汗皇太极,后来也正是他改元称帝、正式建立清朝,同时还奠定了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就是皇太极实施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在这其中的“长山之战”,皇太极更是将围城、对峙、佯装、打援、攻坚、堵截充分结合,展现了其高超的军事素养与军事指挥才能,不仅全歼了前来救援大凌河城的明朝援军,更是让明朝在大凌河城中的守军彻底丧失希望,最终全部选择了投降,进而极大的改变了明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
而这场让皇太极引以为傲的“长山之战”,也就此成为了他在大战略格局下,成功实施围点打援战法的“开山之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太极包围大凌河城,孙承宗一连三次救援全部铩羽而归。
“己巳之变”后,帝师孙承宗重掌辽东帅印,然而与他在此前天启朝时期首次督师辽东相比,他的绝对权威开始受到了时任辽东巡抚的邱禾嘉的“挑衅”,当年熊廷弼与王化贞在辽东战场上上演的“经抚不和”的一幕,在孙承宗与邱禾嘉之间再度上演。尤其是在大凌河守军撤军的问题上,邱禾嘉并没有完全按照孙承宗直接弃城、守军全部撤离的命令执行,从而贻误了最佳的战机。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兵贵神速,将尚未完全完成修好的大凌河城团团包围,祖大寿、何可纲等一众精英将领以及一万多关宁军主力被困城中,“大凌河之战”就此打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前,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以及天聪元年(1627年)的“宁锦之战”,后金军队都在攻城战中吃了大亏。而这一次皇太极在整体城防实力远不如宁远和锦州的大凌河城,却选择了围而不打。一来,是为了减少攻城时带来的伤亡损耗;二来,是为了逼迫祖大寿等人的突围以及等待明军前来救援,从而更好的发挥八旗铁骑的“野战”优势;三来,则是皇太极对于五次打败自己的祖大寿早已垂涎已久,非常迫切的希望将其招致麾下。
对于此,皇太极总结为:
“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围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于计为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大凌河城外环城挖了四道深沟,并且还命人筑起了一道一丈多高的土墙,八旗主力也分四个方向扎营部署,就此将整个大凌河城像铁桶一般团团包围。起初,还有包括多尔衮在内部分将领没有听从皇太极的命令选择主动出击,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随后皇太极重申军令,算是彻底稳固住了防线。与此同时,他还命人攻下了大凌河城外的墩台,加紧对大凌河城的包围,并且在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的要道上部署重兵,由他亲自指挥,准备截击前来救援的明军。
面对后金军队如此严密的围困,身经百战的祖大寿、何可纲以及一向骁勇善战的关宁军也对此无能为力,一连组织的三次突围,全部被打回,城中也就此陷入了缺粮少薪的境地。
而为了进一步消磨城中守军的抵抗意志,皇太极还不忘命人佯装救援明军赶到,诱骗祖大寿出城,险些就此将其擒获,以至于在此之后祖大寿只得困守城中,不敢出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太极率兵包围大凌河城的消息传到北京,也是引发了举朝的震动,崇祯皇帝更是严命孙承宗要想尽办法接应、救援被困城中的祖大寿等人。
为此,孙承宗从山海关亲赴锦州前线,组织对大凌河城军队的救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连三次的救援均已失败告终。
八月十六,来自松山方面的援军两千余人前往大凌河城,结果被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就打退。
八月二十六,总兵吴襄、宋伟率领的六千多援军同样遭到了阿济格部的阻击,无功而返。
几天之后,吴襄、宋伟再度统兵六千,前往救援大凌河城,这一次皇太极亲自上阵,仅仅是率领着两百多人的亲兵部队,就将明军打得溃不成军,直接将其驱赶回了锦州城中,让明军彻底的颜面扫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连三次“填鸭式”救援的失败,不仅没有为挽救大凌河城带来任何积极影响,反而损耗了明军的势力,并且极大的挫伤了明军士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凌河城中的情况是愈发的严峻,本就不多的粮食早已吃尽,这些人即便没有战死,也将要被活活饿死。
于是孙承宗经过努力与调度,终于凑齐了一支四万多人的军队,这是救援大凌河城的最后希望,同时也是孙承宗的最后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山之战”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收场。
这支由张春监军,吴襄、宋伟统领的四万多明军,俨然是当时孙承宗在关外能够拼凑的最后“家底”,为了能够达成救援大凌河城,解救祖大寿、何可纲以及一万多关宁军精锐的目标,孙承宗还为其配备了数量充足的火炮和弹药,真可谓是孤注一掷。
九月二十五日,明军出锦州城,向大凌河城进发。皇太极看到明军阵营齐整,装备精良,也没有选择与之硬碰硬,而是直接退回大凌河城下,与围城部队会合。就这样,明军于九月二十七日,渡过小凌河,在距离大凌河城十五里外的长山,由宋伟和吴襄分别统领本部兵马,分两营扎寨。
此时的皇太极也在积极调兵遣将,他与大贝勒代善统领两万兵马前来,并分作三路,一路进攻宋伟营地,一路进攻吴襄营地,还有一路迂回至明军逃回锦州的必经之路上准备截击明军。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太极一声令下,想要趁着明军立足未稳,阵型尚未稳固之际,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太极首先下令主攻宋伟营地。由于宋伟营中配备着数量庞大的火炮、火铳这些“热兵器”,再加上宋伟指挥若定,明军将士勇猛,战斗意志旺盛,尽管后金军队冲杀勇猛,但始终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遭受了巨大的伤亡。据《满文老档记载》:
“(明军)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声震天地,铅子如雹,矢如雨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及时调整的战略部署,开始将主攻的方向转至吴襄阵营。吴襄营中是以骑兵为主,火炮数量较少,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后金的“秘密武器”登场了。
此时的后金军队中,已经配备了成功仿制的西洋“红衣大炮”,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并且组建了“重营”,营中皆为掌握火器使用的汉人,由汉族降将佟养性统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由于皇太极急于冲破明军阵型,在火炮阵营尚未达到战场的情况下就直接发动了冲锋,而在攻击宋伟阵营的同时,后金的火炮部队也赶到了长山战场。佟养性将四十门火炮列于阵前,对着吴襄的营地一阵猛轰,顿时人仰马翻,明军损失惨重,再加上八旗铁骑的轮番冲击,吴襄阵营力战不支,只得溃败而走。
而在吴襄撤离战场后,宋伟只得独自面对敌军,孤军奋战。少了吴襄骑兵的策应,再加上后金军队火炮部队的加入,宋伟所部也迅速被攻破,明军就此分崩离析、四散奔逃。
可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返锦州的道路上,准备好了截击部队,明军又遭到了后金军队的无情截杀,几乎全军覆没。除总兵吴襄、宋伟,参将祖大乐、祖大弼等少数将领逃回锦州外,监军张春以及各级明军将领共计33人被生擒,明军这次对于大凌河城的救援,又以失败告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此时的大凌河城内,尽管看到了战场激烈的交锋场景,但受到了不久前,皇太极“伪装诈骗”和“假增援”的影响,祖大寿等人只得继续困守城中,不敢出城与之接应。而实际上,皇太极在出兵长山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于大凌河城的包围,依旧没有给祖大寿任何突围逃跑的机会。
就这样,伴随着“长山之战”的溃败,明军已再无力增援,孙承宗也就此心灰意冷,怀着极度郁闷的心情,布置好锦州的防御后,返回了山海关,只得任凭祖大寿等人“自生自灭”。此时孙承宗的郁闷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复盘“长山之战”不难发现,双方在军事指挥上的差距相当明显。
根据《满文老档》记载:
“二十四日,明马、步兵四万余,由锦州城出。二十五日,渡小凌河,即行掘壕,列车盾枪炮,整列甚严。”
而此时皇太极的军队还要继续保持对大凌河城的包围,真正跟随皇太极而来的只有两万余人,其中还有一部分要承担截击溃败明军的任务,所以战场上的明军在人数是占有绝对优势的。
与此同时,明军在火器装备上也有着一定的优势。
战后,被后金军队收缴“红衣大炮”3门,“大将军炮”7门,“三等将军炮”600位,其余火炮、火枪、弹药数量总和达到万余。并且吴襄统领的骑兵部队,战力在此前与后金军队的战斗中,也展现了极强的战斗力,可谓是短兵相接不落下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还是败了,并且是被打了个全军覆没,不得不让人遗憾。
可仔细对比明金统帅对于战局的指挥和部署,也不难发现,明军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已然无法避免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明军在面对后金军队时,犯了“分兵”的大忌。
吴襄阵营的优势在于骑兵的突击性与灵活性,而宋伟军中配备了大量的火炮,如果两人能够兵合一处、将打一方,用火器对敌人造成远距离的杀伤,再由骑兵策应形成对阵营的保护,避免受到敌人的冲击,那么战斗最后的胜负也将犹未可知。
而此时的“分兵驻防”,不仅不能发挥配合作战的威力,反而将自己部队的弱点充分暴露,同时让皇太极在局部形成多打少、强对弱的优势,进而逐个击破,最终导致了满盘皆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明军再一次犯了相互不配合、不支援、各自为战的“老毛病”。
在宋伟阵营遭到猛烈攻击的时候,吴襄没有给予很好的支援与策应;同样的,吴襄遭到攻击,宋伟给予的帮助也微乎其微。而在吴襄阵营被击溃的时候,也没有想着与宋伟会合,而是直接撤出了战场,留下宋伟独自应战。
也正是因为明军如此的不协同,不配合,才给了皇太极充分的调整部署的空间,使其在战场上的临阵指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就是明军对于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
吴襄、宋伟大军刚出锦州的时候,曾有过与皇太极的短暂对峙,而皇太极选择了主动后撤,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明军的“骄傲”情绪。更为致命的是,明军对于后金军队拥有火炮的事情全然无知,以至于当吴襄所部面对敌人的炮轰的,展现出了极大的惊愕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观皇太极,却在“长山之战”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他在“重营”尚未落位的情况下,就开始冲击明军阵营,以求打乱明军阵脚,避免明军阵型稳固。随后在攻击宋伟所部不克的情况下,及时调整部署,攻打吴襄,并且将火炮运用其中,确保了战斗成果。
而从全局部署来看,他先是用“假增援”迷惑祖大寿,让其产生巨大的怀疑“包袱”,使其不敢出城,同时积极部署,将围城、打援、攻坚、截杀做了周密安排,可谓环环相扣,细丝和缝。
也正是因为如此,后金军队是在人数、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长山之战”的胜利,进而为后续对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等关宁军将领进行招降,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在“大凌河之战”之前,皇太极也使用过围点打援,例如在“己巳之变”中,后金军队在遵化城外击杀赵率教,永平城外击杀刘兴祚,都是非常成功的战例。只不过这些围点打援仅仅停留在局部小规模的战斗层面,而真正将围点打援上升到大的战略层面的还是 “大凌河之战”,特别是期间的“长山之战”。
“长山之战”中,明军调集了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增援部队,可依然被打得全军覆没,皇太极在达成消耗明军有生力量的同时,也在招降大凌河城官兵的过程中占据了巨大的心理优势,可谓是收获颇丰,充分达成了其战略目的。而“长山之战”,也就此成为了皇太极围点打援战法的“开山之作”,并在此后皇太极对明朝甚至于对朝鲜的战争中,被广泛加以借鉴与效仿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九年之后的清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再度指挥了一场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这便是明清之间最为惨烈,同时也是“关乎生死”的“松锦之战”。
纵观“松锦之战”的整个过程,可谓就是“大凌河之战”的翻版。皇太极先是将祖大寿驻守的锦州城团团包围,迫使崇祯皇帝急令蓟辽督师洪承畴统兵前来救援。经过一年多的调兵遣将,皇太极将洪承畴围困于松山,最终全歼了明军,并且俘获了洪承畴本人。
“松锦之战”,是皇太极一生军事生涯中最精彩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军事史上围城打援的范例,而“大凌河之战”,尤其是其中的“长山之战”无疑为此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并且使得皇太极再一次取得了战略上的巨大收获与胜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链接:https://www.jiudexuan.com/zhishi/644.html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 vaiptt#qq.com(#换成@)。
© 2025 九德轩手游 丨TXT地图丨网站地图丨备案号:渝ICP备2023010047号丨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927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