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原创2024-08-02 08:52:46浏览量:67840
湖南卫视《歌手·当打之年》进行到第三期,虽然没有迎来之前网传的华晨宇和曾一鸣两位选秀实力派男歌手之间的PK。但《歌手》的话题讨论,依然居高不下。
相信看过第三期节目的观众朋友们,都有一个共鸣:相比前两期节目来说,七位歌手不约而同“转型”,纷纷踏上了“走心”的路线。
有人大胆猜想:是不是“技术流”的冬天到了,“走心派”的春天来了?但细想之下,这应该是个误会。
所谓的“技术流”在第三期节目中的失利,或许并不如大家所想的那般。而所谓的“派别”改变,也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
任何一个消息的产生,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如果没有任何改变,大家又怎会产生“技术流”吃瘪的错觉呢?
影响到大家判断错觉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各位歌手的排名变化。在此次的竞演中,作为夺冠热门的华晨宇守擂失败,屈居第二。
两次登上《歌手》舞台,在“当打之年”又连续两次排名第一。随着比赛的进行,这让华晨宇在登顶路上的争议,也变得越来越多。
歌手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无论是色彩浓烈的快歌,还是情感表达的抒情歌曲,华晨宇的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华式风格”——无需过多辨认,就知道,这就是华晨宇的歌。
众所周知,除了歌曲上的特点,华晨宇的演唱风格,也是独树一帜。
以浅唱低吟导入演唱,高潮部分的高亢嘶吼,大开大合的唱法,时刻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公式化”音乐模式下的演绎,倘若换做旁人,会显得十分突兀。放到华晨宇身上,则契合许多。
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称华晨宇是国内90后歌手中,非常适合live演唱和演唱会表演的歌手。
同样的,争议也出现在这种鲜明的演唱风格上。
在《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的演绎中,每句结尾的拖腔,高潮开始的持续高音,都很“华晨宇”。
而恰恰正是太过于“华晨宇”,让大家没有看到花花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就作品而言,其中的意义,毋庸置疑是优秀的。只是强烈的风格与技巧仍旧产生了主客颠倒的反效果。
观众只有先刻意的忽略高音演唱,寻求平静后,才能更客观安心的去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所以华晨宇获得第二,即便不能说是合情合理,起码也不至于显得太离谱。
从《我是歌手》的第一季开始,到如今的“当打之年”。多年以来,观众对于“技术流”和“走心派”舞台的舞台表现在观众心中谁更胜一筹的讨论,从未间断。
尤其是此次黄霄雲奇袭毛不易成功后,更是将这个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两派支持者各抒己见,彼此间针锋相对,各说各有理。
听音乐本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主观意识下的偏好,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对待歌手的态度和喜好,亦是如此。
每个人对声音的喜好都不一样,有些人偏爱高亢、清亮的嗓音;有的人却对磨砂玻璃一般的烟嗓,情有独钟。
即便是在竞技要求下,歌手所要呈现出的音乐水准,也不会做到百分百的为众人所爱。
但音乐本身,却是有客观的评判标准,优秀与否,立见高下。·
之所以讲到歌手们在第三期节目中,心照不宣的“转型”,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在选曲上的转变。
前两期节目中,歌手们的选歌喜好,无不是信手拈来的代表作,或是能点燃现场气氛的“炸”场歌曲。
而到了第三期,就像是“命题作文”:以“关注疫情,鼓舞人心”为中心,选择一首最拿手的歌曲。
在这样的框架之下,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励志、积极、正能量的歌曲类型。
诚然,我们可以理解在特殊时期,歌手们想要通过歌曲表达对疫情的关注,想要给予大家鼓励的心情。
必须承认一点的是,每位歌手所选的歌曲,无论是从契合主题,还是歌曲质量来讲,都可以跻身一线。
但是,偏向情感类型的选歌,并不代表歌手们的演绎方式,脱离了技术流。
备受争议的黄霄云选择了一首网络歌曲《你的答案》,区别于原唱慢慢推进,到“驱散黑暗”“打破恐惧”的情感递进。
黄霄云并没有选择一种无功无过的演唱方式,依旧使用了自己擅长的,能凸显技术和专业功底的方式。
虽然和第一期相比,黄霄云表现好很多。但同样的,求胜心切的想法在歌曲演唱上表露无遗。
颇具力量的演唱,终究是削弱了一首歌的内在关怀。就像是一条橡皮筋越抻越紧,令人精神紧绷,无法平静的感受歌曲带来的力量,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黄霄云,有网友如是评价:
黄霄云用尽全身上下先天后天所有的努力,也敌不过一句无聊。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唱得再好都无聊,因为无论是歌与唱的出发点还是落脚点,最后都是人,而她的演唱与她的人格都是割裂的。
她功利、有野心、攻击性强,她的唱法充满着能量技巧与炫耀,但是她演唱过的歌曲都是与她无法融合的,这样造就的就是一个不真诚的人设,也是她无聊且丧失路人缘的根本原因。
但同样的,米希亚对于《向着明天》的歌曲处理,则更加的动人心魄。
作为日本国宝级的歌者,难道米希亚就不具备演唱技巧吗?就不会飙高音吗?
那么,为何同样是以技巧出彩的两位歌者,为何外界评价却是天差地别?
我们可以解释为年岁尚小、阅历较少的黄霄雲,对于情感和技巧的相互转换与把握,与米希亚相比仍有差距。她还是适合这种不用分析太多、不要太多感情的歌曲。
但从根源来讲,米希亚能靠声音让人流泪。她的声音里充满着叙事性,通过她的演唱和对歌曲的诠释,能够令人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技术流从来不等于飙高音,而是知道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合适的情感。
《歌手》舞台多年来的规律所示:飙高音、炫技巧,似乎走得更能长久些。
如果说歌手的演唱功力和技巧是一首歌曲的表达框架,情感才是歌曲的灵魂。
丰富的情感表达,依托于歌唱功力和技巧,本是相辅相成的事情。通过扎实的演唱功力,能把歌曲的感情和思想,表达的更加淋漓尽致。
二者是相互依存、互相成全的关系。但即便如此,也会有主次、轻重之分。
诚实的讲,袁娅维在这届歌手里面,唱功绝对可以挤进前排。
平衡有力的发声,没有音色上的脱节。低音性感、中音平稳,高音清亮。“西方的酒,东方的茶”,袁娅维绝对担得起这样的评价。
电影主题曲通常会带给大家画面感,透过歌曲去深层次的感知电影内容,这也正是电影OST的魅力所在。
而袁娅维选择《有一种悲伤》作为竞演歌曲,不同于原唱A Lin的低沉吟唱,袁娅维在整首歌曲中融合了倾向于blues的曲风,真假声转换、结尾转音,完成度很高。
可是奇怪的是,我们还是无法跳脱出袁娅维的技巧之外,去体会这份“悲伤”,也无法脑补出电影画面。
对袁娅维来说,太平庸了。
并没有成功的把观众从对于她“炫技技术流”的印象中,分割开来。
当技巧凌驾于情感之上时,虚有空架子的歌曲,就像是一副骷髅,一眼望过去,没有内容、空空如也。
看到这里,必须承认的是:“走心派”并没有咸鱼翻身。至少白举纲和隔壁老樊两位走心唱的奇袭歌手,最后都成了舞台上的“一轮游”选手。
带着“我想要让安静的歌曲留在舞台上”的心愿来的隔壁老樊,终究还是败给了他不喜欢的“飙唱功”的代表黄霄雲。
一个选择了网络歌曲,一个是网络歌手出身。这场“对战”没有主流音乐与网络音乐之分,在几乎相似的条件下,归根结底还是“技术流”与“走心派”间的一较高下。
结果,显而易见。
当然,虽然缺少了现场500位观众评委,但在云录制的模式下,大众评审仍然倾向于强烈的表达方式。他们需要有力的冲击,来激发内心感受。
那些高音、节奏强的歌曲,确实更有表现力、震撼力,也更适合舞台。
不仅仅是这届的“走心派”有如此遭遇,此前的光良、陈洁仪等人,均铩羽而归。直到李健的出现,看似扭转局面,打破桎梏,但终究寡不敌众。
所以,李健会在决赛的时候,找“半吊子”歌手岳云鹏来帮唱,他用戏谑的态度昭告大家:他们玩他们的,我跟他们不是一路的。
其实观众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味的炫技,也不是非要把“安静”的歌曲留在舞台上,才能彰显节目和比赛的公平。
大家想看到的是在一个自由的歌曲竞技舞台上,能共生共存不同的音乐风格。所谓的“唱功”从来都不是评判歌手的唯一标准,能引起共鸣、共情的歌手和歌曲,才是值得流传的。
本文链接:https://www.jiudexuan.com/baike/8320.html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 vaiptt#qq.com(#换成@)。
© 2025 九德轩手游 丨TXT地图丨网站地图丨备案号:渝ICP备2023010047号丨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927丨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