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原创2024-04-24 09:52:48浏览量:67597
孙权,三国风云人物之一,其兄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更是十八岁执掌江东,后另曹操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语,那么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到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
孙氏14员亲族武将,豪华不弱曹魏八虎骑
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弟,孙坚起始兴兵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为基干队伍,随孙坚转战南北,孙策击败刘繇后,派人请孙静出山,并助孙策打败王朗,平定会稽。孙策上表任命孙静为奋武校尉,镇守吴郡。孙权执掌江东后,孙静被就居地升为昭义中郎将,后终老故乡。
孙翊:字叔弼,孙坚第三子,性格严厉暴躁,喜怒快意写在脸上,曾被大臣推荐为继承者,但为孙策所拒绝。吴景去世后,以为偏将军,镇守丹杨,孙翊到了丹杨上任后,以礼罗致过去盛宪的部下妫览为大都督督兵,戴员为郡丞。妫览、戴员亲近边鸿,数次被孙翊责难,于是密谋叛变。在孙权出征江夏太守黄祖期间,孙翊被边鸿刺杀。
孙贲:字伯阳,孙坚兄孙羌长子,父母早亡,独力抚养弟弟孙辅,孙贲起初担任过郡中的督邮、县长之职,孙坚起事后,跟随孙坚征战南北。孙坚战死后,孙贲率领孙坚旧部投奔袁术,袁术上表任命孙贲兼任豫州刺史,又转任丹杨都尉,代理征虏将军,后孙贲被刘繇所驱逐,孙策东渡后,归属孙策,大败刘繇,并平定江东,被孙策表为豫章太守,都亭侯。
孙辅:字国仪,孙坚兄孙羌次子,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讨丹杨等七县,曾独立驻守历阳抵御袁术,随孙策讨伐陵阳,活捉祖郎,后随孙策袭击庐江太守刘勋,因功被任命为庐陵太守。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兼任交州刺史。后担心孙权无力保守江东,便遣使与曹操暗中来往,事情泄露后,为孙权软禁,后去世。
孙暠:孙坚弟孙静长子,孙策被旧仇吴郡太守许贡门客杀害,孙暠时为定武中郎将,屯守乌程,孙暠整顿兵甲,欲乘时自立,遂兵向会稽,但为虞翻所警告,因而撤退,夺权未遂。孙暠一门(孙暠及其孙孙峻、孙綝)均为东吴宗室,亦为东吴政权之夺权者,尤以其孙峻、孙綝的影响最大。
孙瑜:字仲异,孙坚弟孙静次子,孙权的堂兄。官至奋威将军、丹杨太守。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孙瑜爱读古籍,又请学者马普来为将领官员的子弟讲学,于是东吴开始设立学官。215年,孙瑜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孙皎:字叔朗,孙坚弟孙静第三子,孙权堂弟。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授他的功勋,封其子孙胤为丹阳侯。
孙奂:字季明,孙坚弟孙静第四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弟。孙奂兄长孙皎去世,孙奂接替统领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的身份兼任江夏太守。后担任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嘉禾三年,孙奂去世,时年四十岁。
孙河:字伯海,孙坚族子,少时便为孙坚心腹从讨四方。孙策东渡后,又跟随孙策平定吴、会,从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后孙翊遇害,前往宛陵指责妫览、戴员保护不周,二人心虚,将其杀害。
孙桓:字叔武,是孙河的第三个儿子,上有兄长孙助、孙宜,下有弟弟孙俊,孙桓长相仪表堂堂,器怀聪朗,读书博学强记,常被孙权称赞为“宗室颜渊”,之后受到重用担任为武卫都尉。他英勇善战,在夷陵之战后,以功拜建武将军,封丹徒侯。后被派去修筑横江坞,期间逝世,年仅二十六岁。
孙韶:字公礼,吴郡人,孙河之侄,孙河被杀,孙韶统帅孙河的军队,被孙权任命为承烈校尉。后任广陵太守、偏将军。黄初元年,孙权受封吴王,升任他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孙权称帝,任命孙韶为镇北将军,后加任孙韶兼任幽州牧,假节。
吴景:吴郡人,孙坚妻子之弟,因追随孙坚征伐有功,被任命为骑都尉。袁术上表举荐吴景兼任丹杨太守,讨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据丹杨。后遭刘繇逼迫,再度依附袁术,袁术任用他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共同进击樊能等人袁术称帝后,以吴景为广陵太守,孙策东渡后,吴景放弃广陵东归孙策,孙策任他为丹杨太守,朝廷以为扬武将军,后吴景死于任上。
徐琨:孙坚之甥,少仕州郡,随孙坚征伐有功,拜偏将军。在孙坚死后,徐琨追随起兵自立的孙策,任徐琨为督军中郎将。孙权继业后,徐琨领军征伐在庐江起兵反叛的庐江太守李术,击破皖城,累功封爵广德侯,迁平虏将军。在孙权征讨黄祖势力的作战中,徐琨中流矢不治而亡。
江东四大都督,三国顶级的统帅之才
周瑜:周瑜,字公瑾,庐江人,少年时即与孙策交好,娶妻小乔,与孙策结为姻亲,生有二子一女。周瑜相貌英俊,因而有“周郎”之称。他精通军事,多谋善断,历任“建威中郎将”、“中护军”、“偏将军”、“南郡太守”等职。曹操南征,周瑜率领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精通音律,江东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为人性情宽厚,雅量高致。三十六岁时因病去世。
鲁肃:字子敬,东临淮人,继周瑜之后著名的东吴将领,早年即有威名,袁术曾力邀其出任“东城长”,被鲁肃拒绝。经周瑜引荐,成为孙权帐下参谋,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深得孙权赏识。赤壁之战前,力促孙刘结盟,并在周瑜和诸葛亮间起协调制衡作用。赤壁之战后,劝说孙权将荆州之地借与刘备,以巩固孙刘联盟。周瑜死后,接替其领兵,驻守陆口,处理荆州事务。后为索取荆州与关羽协商,未果。后鲁肃郁郁而终,年仅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其发丧。
吕蒙:字子明,汝南人,吕蒙少年时即跟随孙策为将,以其胆气过人,先后任“别部司马”、“平北都尉”等职。孙权统事后,以先锋破黄祖,围困曹仁与南郡,在对曹作战中屡立奇功,累迁至庐江太守。后来代替鲁肃镇守陆口,设计擒杀关羽父子,袭取荆州,拜南郡太守,封侯受勋。却因积劳成疾(一说染上瘟疫),不治而亡,终年四十二岁。年少时吕蒙少读书,为孙权等所讥笑,后发奋读书,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说。
陆逊:字伯言,吴郡人。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东吴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等职,孙策之婿,陆氏世代为江东大族,其从祖父陆康为庐江太守;其父陆骏,为九江都尉。陆逊十岁丧父,十二岁开始支撑门户。公元222年,统兵与为关羽报仇的蜀汉军队激战于夷陵,以火攻大破蜀军的“犹亭之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战。后卷入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嗣之争,因力挺太子孙和而受到孙权责罚,忧愤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江表十二虎臣,孙权版的五虎上将、五子良将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人,武器为铁脊蛇矛,与祖茂、韩当、黄盖时为孙坚最早的部下,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斩华雄、破吕布。曾斩杀华雄手下胡轸,后来,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在“江东十二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黄盖:字公覆,零陵人,武器为铁鞭,与程普、祖茂、韩当时为孙坚最早的部下,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
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与程普、祖茂、黄盖时为孙坚最早的部下,长于弓箭、骑术并且勇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初随孙坚攻洛阳,随孙坚攻打刘表时三十回合斩张虎,孙坚攻襄阳之时劝其班师,孙坚不听,导致大败并且丢掉性命。后从孙策平定江东。辅佐孙权。赤壁之战,韩当为前部先锋,三江口之战,韩当大破蔡瑁,后斩焦触,与周泰合力败文聘,大战中又救黄盖。濡须口之战,韩当与周泰合力三十回合战平许褚。后随吕蒙奇袭荆州与蒋钦、周泰、丁奉、徐盛以伏兵之策战败关羽。夷陵之战,韩当为正将与陆逊、朱然等拒刘备。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蒋钦贵守约,性豁达,是擅长弓术的将领。与周泰原为活跃于长江一带的江贼,孙策脱离袁术下江东自立门户时,和周泰一起率众投靠。孙策攻刘繇,并引出城中麾下的陈横、薛礼、张英三名将领,陈横后被蒋钦一箭射杀,后与韩当等将乘舟过江,乱箭射杀敌军。曾在赤壁之战与周泰,还有擅使长枪的韩当率领水军在三江口踏江破敌。南郡之战请命攻曹仁,但却被曹仁和牛金击退,参与合肥之战,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
周泰:字幼平,九江人,最初和蒋钦一同在江中劫掠为生,后归顺孙策,并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攻取吴郡之时,周泰与孙权镇守宣城,期间山贼前来攻城,周泰为保护孙权而被刺12枪,身受重伤,幸得名医华佗救治才得以保全一命;周瑜攻南郡时甘宁被困于彝陵,周泰为救甘宁杀入重围,进城后又与甘宁一同配合周瑜的袭击,击败曹仁军;赤壁之战中,斩杀曹操部将张南,吕蒙袭取荆州后,周泰与韩当、蒋钦合攻关羽军,大败之;夷陵之战,周泰作为韩当的副将出征,并斩杀五溪蛮王沙摩柯;合肥之战时,拼命救出孙权,救出孙权后翻身复入敌阵救出同时被围的徐盛,因此身中数十枪,肤如刻画,孙权因此大为感激,赐周泰青罗伞盖以表彰其功
陈武:字子烈,庐江人,身长七尺,面黄睛赤,形容古怪,孙策攻打刘繇,陈武前来相助,孙策非常喜爱陈武,拜为校尉,使作先锋,后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合肥交战时,张辽奇袭孙权,陈武庞德相遇,两军混战,被庞德赶到峪口树林;陈武再欲回身交战,被树株抓住袍袖,不能迎敌,为庞德所杀。
董袭:字元代,会稽人,孙策征战江东时,董袭献上严白虎的人头来降孙策,曾斩杀山阴宿贼黄龙罗、周勃等;赤壁之战,董袭受周瑜命,分兵去汉阳;合肥会战时接应太史慈,逍遥津支援孙权;濡须口之战时,董袭在船上督战,因船翻,而董袭坚守殉职。
凌统:字公绩,吴郡人,凌操之子,少有名声,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在从征黄祖时,他作为先锋,阵斩张硕。在逍遥津之战,他拼死保护孙权逃生,自己则是最后一个逃生的将领。官至偏将军。凌统因父亲凌操被甘宁所杀而一直仇视甘宁,但在濡须口与乐进交战时得甘宁所救,从此便尽释前嫌,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
甘宁:初为刘焉部将,曾任蜀郡丞,刘璋继位后,甘宁与沈弥、娄发起兵叛乱,被赵韪打败后奔荆州,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曾射杀江东大将凌操,但未受重用。后率部投奔江东,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获朱光,百骑袭曹营,智勇双全,战功显赫,深得吴主赏识,后被孙权封为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夷陵之战时,被蜀国蛮将沙摩柯一箭射中额头,此后逃到一棵大树下坐着死去。
徐盛:文向,琅邪人,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丕伐吴,徐盛与丁奉一起率军迎敌,并用火攻之计大败曹丕。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
潘璋:字文珪,东郡人,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战役、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关羽败走麦城时,潘璋于小路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夷陵之战时为关兴所斩。
丁奉:字承渊,庐江人,擅长以手飞石,年轻时做小将,前期多次与徐盛搭档出战,多次跟随其他将领征伐,经常勇冠三军,曾属于甘宁、陆逊、潘璋等人的帐下,骁勇且有计谋;曹丕伐吴期间,张辽保护曹丕撤退时,丁奉用箭射中了张辽腰部,使张辽回营后旧伤迸发、不治而亡。后期丁奉在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解救寿春、诛杀孙綝等事件中屡有建树,被拜为大将军,后为右大司马、左军师,是吴国四朝元老、重臣。
孙权账下不可忽视的10员儒将团队,武勇不足,但统兵有方
朱治:字君理,丹阳人,初为县吏、州从事等职,为孙坚旧将,后随孙坚、孙策征战,孙坚阵亡后,孙策附袁术,朱治、吕范为之定计,用玉玺向袁术借兵夺取江东。孙策平定东路后,任命朱治为吴郡太守,收军返回江东。后来赤壁之战,大都督周瑜令朱治、吕范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累拜吴郡太守。
诸葛瑾:字子瑜,琅琊人,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诸葛瑾年轻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其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病逝后,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吕范:字子衡人,年轻为汝南县吏,后避难寿春,结识孙策。此后随孙策、孙权征伐四方,对稳固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孙权将其比之于东汉开国元勋吴汉。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黄武七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
吕岱:字定公,广陵人,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受孙权赏识,在其手下做事。曾以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领兵征讨作乱的贼寇吕合、秦狼,并生擒之,被任为昭信中郎将;后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贼寇王金的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平定九真太守士徽的叛乱,晋封为番禺侯。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
骆统:宇公绪,乌伤人,骆统曾任乌程相、郡功曹、行骑都尉、中郎将,升偏将军、濡须督,封新阳亭侯,合肥之战时,保孙权冲出重围;陆逊征战夷陵,帮助陆逊火烧刘备兵营,再立战功,陆逊认为东吴诸将中唯有骆统文武全才,又性情随和,因此,陆逊常和骆统共商大计;濡须口之战,骆统领兵前去助濡须督朱恒,斩杀了魏将常雕;凌统死后,他的一万余军马也都归骆统领;后官拜新阳亭侯,拜濡须督。
步骘:字子山,临淮人,步骘最初避难江东,于孙权统事后,被召为主记,后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后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又都督西陵。步骘驻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边境将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后代陆逊为丞相。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初为会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后投奔孙策,自此仕于东吴。孙策死后,曾斥退欲夺权的孙暠;吕蒙奇袭荆州时,亦跟随作战;虞翻为人不喜反叛之人,对于于禁、麋芳多次刁难和讽刺。虞翻可谓文武全才,既可日行三百,又善使长矛,于经学也颇有造诣,尤其精通《易》学,又兼通医术。
全琮:字子璜,吴郡人,孙氏宿将全柔之子,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命其讨山越,因功迁偏将军。曾上表献策擒关羽、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曹休伐吴时,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并与徐盛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娶尚公主孙鲁班,自此一门显贵。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性情忠厚,待人以诚。少好学,精通《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从事中郎。鲁肃去世后,孙权打算让严畯接替其位。严畯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对抗在荆州的关羽和北面的曹魏,便坚决不接受此任命。后来担任尚书令。严畯享年七十八岁。著有《孝经传》、《潮水论》。
潘濬:字承明,武陵人,师从宋忠,被刘表任命为江夏从事,刘备统治荆州后,任命潘濬为治中从事,入蜀后又将潘濬留下管理荆州事务;孙权占领荆州后,将领官员全都归附,而潘濬却趁疾不见。孙权亲自登门拜访,拜为辅军中郎将,之后又升迁至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奋武中郎将芮玄死后统领他的军队,屯夏口,之后主要与陆逊屯驻武昌,管理荆州事务。他曾长期主管荆州事务,官至太常,封刘阳侯,于239年卒。
大将小将23员,虽无虎臣名号,但不乏勇武之将
凌操:吴郡人,凌统之父,为人侠义有胆气,孙策锋起淮南时,征讨吴贼严白虎,白虎不敌,奔走余杭,于路劫掠;凌操便与儿子凌统引乡人杀败之,父子二人来投孙策,孙策使为从征校尉,同引兵渡江,后随孙策平定江东,凌操多从征伐,常登先冠于军中。孙权统军后,凌操从讨江夏黄祖。军入夏口,凌操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为黄祖部将甘宁流矢而死。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官至建昌都尉。太史慈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封太史慈为建昌都尉以制刘磐,又于赤壁战中则负责绕到曹军背后,断绝来自合肥的曹军援兵。后于合肥之战中大战张辽,因其所献的“里应外合”之计被张辽悉破,因此被张辽伏兵射杀在合肥城。
朱桓:字休穆,吴郡人,初为余姚长,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夷陵之战后,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火攻曹泰,斩常雕,擒王双,重挫曹仁军队。曹休伐吴时,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
朱然:字义封,丹阳人,朱治外甥,后被朱治收为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朱然历任、馀姚长、山阴令、临川太守,加折冲校尉,率军平定山贼。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朱然坚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
贺齐:字公苗,会稽人,贺齐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争中立有大功,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曹魏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他生性奢靡,尤其军事方面,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的船只奢华至极。
宋谦:曾于神亭岭一役中与黄盖、韩当等人一同保护孙策,与太史慈相遇。后于合肥之战中与张辽战,夷陵之战中宋谦为陆逊的下属,大破刘备。
贾华:孙权的部将,使一杆方天画戟,曾于孙权初次攻合肥时与宋谦共同护卫孙权。此后吴国太与刘备在甘露寺相见,孙权令贾华领三百刀斧手欲害刘备,然此计未获成功。
全柔,东汉灵帝时举孝廉尚书郎右丞,董卓之乱时他弃官归乡,后孙策入吴,起兵投奔,被任命为丹阳都尉,后为桂阳太守。
邓当:孙策部将,吕蒙的姐夫,随孙策数次征伐山越,因功任别部司马。吕蒙少时,依附姐夫邓当,多次私自随邓当作战,后邓当去世,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职务。
周鲂:字子鱼,吴郡人,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彭绮率数万人反叛时,周鲂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共同将其生擒,因功加职昭义校尉。后诈降曹休,诱其率军接应,使曹休在石亭之战中一败涂地,战后因功被加职为裨将军,封关内侯。
马忠:潘璋的部将,于麦城之战中设伏擒获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以及关平、赵累。刘备伐吴时,马忠随潘璋等往拒,突袭射伤蜀将黄忠,导致黄忠阵亡。不久,潘璋为关兴所杀,马忠领兵围击,击退张苞援军。后马忠收拾败军,引降将糜芳、傅士仁屯于江渚,欲为潘璋复仇。糜、傅二将发现军士不满,欲兵变,于是趁马忠熟睡之时刺杀了马忠,将首级献于刘备。
吾粲:字孔休,吴郡人,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曾与吕范、贺齐等拒魏将曹休於洞口,后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后迁太子太傅。
鲜于丹:常担当部曲活跃征讨之中,吕蒙曾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关羽。
徐忠:担当部曲活跃征讨之中,吕蒙曾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关羽。
孙规:担当部曲活跃征讨之中,吕蒙曾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巴丘今曰巴陵,以御关羽。
谢旌:有万夫不当之勇,属武卫都尉孙桓,刘备攻吴,破蜀将詹晏、陈凤,曾与张苞大战三十余合败走,后两军交战时被张苞一矛刺死。
李异:有万夫不当之勇,属武卫都尉孙桓,刘备攻吴,破蜀将詹晏、陈凤,曾与张苞大战二十余合,不分胜负,后张苞马中箭而落地,李异正要斩杀张苞时,被关兴一刀劈于马下。
刘阿:孙吴将领,刘备伐吴时,率兵抵御刘备大军,于夷陵大破蜀军,后率兵伐魏,败归。
芮祉:字宣嗣,扬州丹阳郡。从孙坚征伐有功,先后任九江太守、吴郡太守,有治绩。
芮良:芮祉之长子,曾随孙策平定江东,策任其为会稽东部都尉。
芮玄:字文表,扬州丹阳郡人。芮祉次子,芮良死后,领良兵,拜奋武中郎将,封溧阳侯。
徐详:字子明,吴郡人,吴都尉,曹操征讨孙权,双方大战于濡须口,孙权遣都尉徐详为使者,向曹操请降,为日后的大局作准备。
周贺:孙权时期的将军,孙权组建了规模“浮舟百艘”的舰队,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为统帅,前往辽东返航时触礁,靠岸后为魏将田豫所杀。
文臣13员,无绝顶智谋之士,但内政均为一流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汉末避乱江东。孙策在江东创业时,辟张昭为长史,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周瑜,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张昭性格严肃,对孙权多有直谏。赤壁之战之际,张昭主降,孙权深感失望。但此后仍对孙权各项决策发挥重要作用。擅长隶书,但其书法作品今无存,唐代书法家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文学家,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征讨江东,亲顾张纮家中,请出为自己划谋。江东平定后,张纮奉命去许都上表。恰逢孙策死去,张纮说以利害,劝曹操不要加兵江南。曹操平定荆州,赤壁鏖兵,张纮等文官主张降曹。后来谏孙权迁都秣陵,不久病故。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把都城迁到秣陵。
秦松:字文表,广陵人,侍奉孙策、孙权的谋士,孙策时期为与张昭、张纮同为上宾、又与张昭、张纮、陈端]同为谋主,地位极高。在赤壁之战中和张昭等人均为主降派,早卒。
陈端:字子正,广陵人,孙策部下谋士,孙策时期与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同为谋主,早卒。
顾雍:字元叹,吴郡人,为蔡邕之徒。其为人少言语,不饮酒,严厉正大,被张纮推荐仕于孙权。孙权任命他为会稽郡丞,行太守事。后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顾雍为官,多进良言,有功于吴。
阚泽:字德润,会稽郡人,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阚泽曾撰有《乾象历注》一书,今已佚。另有《九章算术》,亦不存。
孙邵:字长绪,青州北海国人,原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后随刘繇到达江东,继而辅佐孙权。孙权称吴王后,孙邵成为吴国首任丞相,数年后病逝。
张温,字惠恕,吴郡人,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黄武三年,以辅义中郎将报聘于蜀,蜀贵其才。孙权既暗恨张温赞赏蜀汉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才能所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考虑用什么方式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找出张温的岔子。将军骆统为之申诉,权终不纳。
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人,少时避乱至交州,师从刘熙。士燮归附孙权,召其为五官中郎将,出任合浦、交阯太守。后从征至九真,回朝任谒者仆射。后历任尚书仆射、选曹尚书、太子少傅、选部职任。243年,薛综去世。薛综是当时名儒,著有诗赋难论数万言,集为《私载》,并著有《五宗图述》、《二京解》。
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孙权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虽在军中,不废著作,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太玄经注》。
程秉:字德枢,汝南人。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四年(225年),孙权为太子孙登娶周瑜之女为妃,程秉以太常身份于吴郡迎候,孙权亲身上程秉的船,可见孙权对他的极为礼待。程秉又教诲孙登对婚后相处要尊重儒家礼教。后来因病在任职期间逝世。著有《尚书驳》、《周易摘》、《论语弼》等作品。
暨艳:字子休,吴郡人,自杀而死。历史名臣 张温引荐暨艳,让其担任选曹郎,官至 尚书。 暨艳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喜欢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看见宿卫侍从官的公署多非其人,与臧否区别,弹射多位官僚,重新选拔三署官员,率皆贬高就下,降埙数等。由是怨愤声积,竞相说 暨艳专用私情爱憎,不根据公理办事。被逼自杀。
吕壹:受孙权用为心腹,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书事。壹为人险狠,曾经诬陷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人。后因诬告事发,被斩首。
魏蜀吴三国中,孙权麾下其实人才济济,其中最为人所知的除了四大都督之外,还有江东十二虎臣。四大都督不以武力见长且不去说,十二虎臣的武力比起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也不遑多让,更不为人知的是,孙权麾下更有一批不以武力见长的儒将,一批不为人知的小将,或许,孙权能够最大化整合自己的武将资源,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
本文链接:https://www.jiudexuan.com/baike/6011.html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网站,作品与素材版权均归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发邮件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请发送到 vaiptt#qq.com(#换成@)。
© 2025 九德轩手游 丨TXT地图丨网站地图丨备案号:渝ICP备2023010047号丨渝公网安备50011802010927丨联系我们